2007年11月6日 星期二

2007世界鼓舞音樂節

圖片轉載自國際民間藝術組織台灣分會2007世界鼓舞音樂節

世界鼓舞音樂節在台灣已經堂堂進入第五屆,這個由國際民間藝術組織台灣分會策劃的活動,每年由新光三越百貨公司贊助,每次至少邀請四、五個國家的優秀鼓樂及舞蹈團體來台表演。舞台就在台北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A9館外的香堤廣場,世界各地的傳統鼓舞與台灣本地的團體交錯表演,與101大樓相輝映,頗有後現代的感官享受。當然,節目本身的豐富概念與設計是重頭戲,會後更有交流研習活動,全部免費!許多外國團體甚至願意割愛,把他們的傳統打擊樂器轉賣給本地同好珍藏。

很難想像一個小小的非政府組織,能結合民間力量舉辦這麼精采的活動。經濟不景氣,大家都在苦撐;如果再錯過這樣豐富的世界文化洗禮,那麼生活就真的只有渾渾噩噩可言了。不多說了,大家趕快上世界鼓舞音樂節網站看更完整的訊息吧!
Hamnavâ中東手鼓團,Photo by Xiaoma

這次的鼓舞大隊裡,有個Hamnavâ中東手鼓團,“Hamnavâ”是波斯文,音譯「哈姆那佛」,就是「合諧」、「調和」或是「融洽」之意,這是我伊朗好友顧朋幫忙選的名字。Hamnavâ”中東手鼓團正是我們多年努力推廣中東手鼓的結晶,顧名思義,結合了阿拉伯手鼓Tablah、Def與Riq,還有伊朗的Zarb與土耳其的Darbuka等各式中東打擊樂器,演奏型態融合了中東世界的各種節奏,包含廣為人知的肚皮舞音樂,更納入現代打擊樂觀念,集思廣益進行創作。國內打擊樂好手朱純瑩、劉冠萍、葉柏岑、徐睿君還有鄭雅心,願意跟我一起努力,把少見的中東手鼓美妙音色帶給國內的閱聽大眾,讓愛好世界音樂的朋友多了一些選項。










2007年10月18日 星期四

法國人在台灣打伊朗鼓

寫了這麼多阿拉伯Tablah鼓的文章,也該談談伊朗鼓了。

今年的臺北藝術節,終於目睹方斯華・伯岱爾(Francois Bedel)的廬山真面目,他是法國作曲家也是伊朗Zarb手鼓演奏家,不少台灣留法的音樂系學生都曾拜師於他。Francois10月13日大安森林公園的Zarb演奏還有10月14日的講習,精湛的鼓技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法國作曲家兼Zarb手鼓大師方斯華・伯岱爾(Francois Bedel),照片轉載自「文化快遞

依照鼎鼎有名伊朗手鼓團”Trio Chemirani”(Francois的老師)的解釋,伊朗手鼓有兩種名字---Zarb或是Tombak;Zarb有「指法」、「音樂的小節」或是「節奏」的意思;而Tombak其實就是鼓的聲音,”tom”是掌擊鼓中心的低沉bass音,”bak”則是手指敲擊鼓邊的高音。聽說伊朗人比較喜歡Zarb這個稱呼,因為Tombak跟阿拉伯手鼓的英文名字Doumbek很像,他們不喜歡跟阿拉伯搞混。

這種高腳酒杯狀的伊朗手鼓,傳統製造法是以整塊桑木或胡桃木挖空當鼓身,上段的共鳴箱與下段的出音口比例上1:1是最完美,當然羊皮鼓面是關鍵,再好的鼓皮大概每兩年就得換一次。我之前提過真皮鼓會因溫溼度變化而難以控制音調,Francois跟我說他也是以加溫方式來調音,但建議次數不宜太多、時間不宜太長,要不然鼓皮容易變質。他甚至認為不演奏時,鼓不應該老是藏在櫃子裡,應該適度讓它接觸你居處或是演奏環境的空氣,也就是鼓到了哪裡,就讓它適應當地的氣候,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音調。

看過Chemirani三父子演奏的人,都知道他們手指打出千變萬化音色,事實上等同用口唸出詩歌。不懂中文的Francois卻鑽研中國易經,他編的曲目常常融入易經的各種「卦象」;這次在臺北的表演,他有一篇稿子,內容從Zarb的介紹到中國的禮運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都有;他請人以法文拼音轉成中文,努力背誦了好幾個月,全場十五分鐘不停的即興演奏,嘴裡同步唸出這份稿子。

10月14日的講座,因為參與的人大多沒有演奏中東手鼓的經驗,因此Francois幾乎以聊天或回答問題為主,有點可惜;現場看了他在十方樂集演奏的片段,十五分鐘幾乎聽不到他的精采口白,主辦單位錄了影卻沒收音,真是遺憾。

Francois強調一個觀念值得借鏡,演奏技巧與勤練固然重要,但是腦子一定要時時思考,尤其即興演奏時,你不能永遠背誦教材或是樂譜,要讓腦子很流暢自然地將意念傳達到手上。深澳嗎?愛鼓的同好多看多聽多學準沒錯。

2007年8月23日 星期四

北高兩地的手鼓同好有福了

美國打擊樂大師Mogauwane Mahloele(莫哈瓦尼.瑞磊),專攻Djembe鼓等非洲打擊樂器,在紐約從事表演工作將近二十年,也在費城大學授課;除了非洲鼓,他也精通各種拉丁打擊樂器如Conga與Bongos等。
照片轉載自http://www.mogauwane.com/

凱德森樂器公司特別邀請莫哈瓦尼舉辦講座,完全免費,但為了控制人數以維持教學品質,想參加的人須事先向凱德森公司報名。
8月28 高雄6:30pm-8:30pm
地點: 高雄市九如二路460號
8月29 台北 7:00pm-9:00pm
地點: 台北縣新店市中正路556號3樓
教學內容:
1 Djembe 與Conga 調音方法與打法之區別。
2 Djembe 傳統打法。

莫哈瓦尼出生於南非Storomo部落,從小學習各種非洲打擊樂器;他強調鼓聲就像動物心臟律動,節奏無所不在。莫哈瓦尼雖然也在正規音樂學院教授,但此次他希望分享老師父傳授的古老打法---捨棄樂譜,把節奏印記在腦海,沒事就唱它。他可以把非洲wo-wango節奏形容成一鍋煮沸的馬鈴薯、蕃茄與洋蔥,用有趣的口語教大家輕易地理解複雜的節奏。

很多手鼓同好都上過各種大師營,往往不是花大錢就是遺憾機會太少。凱德森樂器公司的蔡老闆不但研發製造許多優質打擊樂器,更常常斥資邀請國際著名樂手來台授課。去年凱德森開始從土耳其引進台灣最罕見的中東鼓Darbuka(也就是阿拉伯的Tablah),樣式齊全、外型優美,音質更是一流;這次講座將有一部分時間由我為大家示範中東鼓的打擊技巧。

莫哈瓦尼是個親切活潑的歐吉桑,他娶了個台灣老婆,每年都會回來;認識他絕對可以挖到寶;可是錯過這次Work shop,你得等明年才有機會再一賭大師風采。

2007年8月17日 星期五

嘆為觀止的調音技術

在埃及上課期間,買了一個全新的Tablah。新鼓怎麼打,聽來都很悶,不經過一段時間,音色是開不了的。這時我的老師Yousry Hefni出馬了,他花了將近半小時展現調音的工夫;就像很多賽車手本身也是賽車設計師,甚至自己動手修理車子。調音也是一門大學問,Yousry打鼓功力一流,調音本事更是令人嘆為觀止。
Photo by Xiaoma

首先Yousry在鼓皮上鋪上一條厚毛巾,然後燒來一壺熱水,本以為他又要泡茶,結果卻是將熱水壺直接放在鼓上,這舉動頓時讓人嚇一跳;老師拿熱水壺在鼓皮上熨了兩下,就像燙衣服一樣,然後趁熱用膝蓋重壓鼓皮幾下,接著換用手掌繼續壓,施力點很均勻,分配在鼓皮的每一個部份。壓了一陣子,反覆以鼓鎖(也就是「內六角扳手」)鬆開鼓皮、繃緊鼓皮;Yousry每調整一下就試打一下,如不滿意,就從燙鼓皮開始再重複每個調音步驟。

所謂鼓的聲音未開,就Tablah來說,就是”Dum”的音色出不來,這是埃及大師最受不了的事。前面說過,當鼓手單獨solo的時候,除了各種音色變化,必須維持”Dum”這個最重要的根音。很多人都知道沒事把鼓拿來當椅子坐,可以增加鼓皮的彈性幅度,讓共振更好,但這需要很長的時間。而加熱調音法其實就是在很短的時間內藉熱力把鼓皮鬆開,但是新手最好不要輕易嘗試,因為加熱時間還有壓鼓皮的力度都要精準控制;埃及叔叔有練過,不是可以輕易模倣的。我在家試了一次,代價是犧牲了一張鼓皮---加熱過久加上重壓過度,讓鼓皮成了「酥皮濃湯」。還好備用鼓皮很多,練了幾次也已經能掌握其中的奧妙。

順道提一下真皮鼓,很多人認為那才是真正的好鼓,其實不盡然。以往沒有塑膠工業,鼓皮都是獸皮製,雖然聲音很自然、有野性,但是一遇到潮濕氣候,獸皮的毛細孔就會吸收水氣而軟化甚至發霉,再好的鼓都會欲振乏力。所以我在巴林就曾看到Merwas(一種流行於波斯灣阿拉伯國家的單面手鼓)鼓手,表演時還得請助手在一旁生火,不斷烘烤鼓皮,輪番把調好音的鼓送上來供其使用。大約一二十年前,中東各種手鼓開始使用塑膠合成皮,用螺絲控制鼓皮鬆緊,到哪裡都不容易走音,鼓手從此擺脫烤鼓皮的夢靨。

2007年8月7日 星期二

埃及行又一篇


商業周刊 1028期(2007.8.6~2007.8.12),圖片轉載自商業周刊。

埃及一條龍,返台一條蟲,差不多是我回來後的寫照。
不過還好只是又犯了懶於寫作的毛病,練鼓仍然持續不間斷。

正在想要如何彙集龐大的資訊然後丟上來中東鼓部落格,商業周刊的記者剛好找上門來,免費替我整理了。商周是國內知名的優質雜誌,在此不用我多做介紹;它的「新遊學」系列專刊,專門網羅在海外進行非學院、非制式學習之旅的遊子;不諱言,我在新聞圈工作很久,很容易被盯上。反正蒐集一大堆照片,累積一堆心得,多個管道可以發表,何樂而不為?

採訪我的記者盧怡安經驗豐富又活潑,我那滔滔不絕、傾洩式的分享,在她筆下變得脈絡分明、生動有趣。攝影記者楊志雄耐心陪我在捷運地下街耗上個把小時,拍得真好。
商業周刊1028期(2007.8.6~2007.8.12)「從匠氣打鼓到人鼓合一」精采文章,礙於智慧財產權問題,無法在此轉載,一本才99元,請同好買一本來欣賞吧!

2007年7月25日 星期三

世界肚皮舞盛會—埃及的AHLAN WA SAHLAN


Ahlan Wa Sahlan肚皮舞節每年六月底在開羅的Mena House Oberoi Hotel豋場,這個大宴會廳正是1943年蔣介石、羅斯福與邱吉爾三巨頭舉行開羅會議的地方。如今每年舉辦世界肚皮舞盛會,中東音樂與舞蹈取代了當年的嚴肅氣氛。Photo by Xiaoma

埃及肚皮舞界重量級人物Raqia Hassan主辦的AHLAN WA SAHLAN肚皮舞節,說它是世界級的盛會一點都不為過,因為在一個禮拜的活動期間,世界各地大師級人物都會被邀請來開羅表演或是教學;各各舞者無不爭奇鬥豔,使出渾身絕活要讓現場觀眾熱血沸騰。當然,現場伴奏的正統埃及樂團也是重點,埃及以外的舞者少有機會找到中東樂團,無不把握這次機會與埃及鼓手與樂團合作,大家都知道這才是真正完整的演出。

埃及中東鼓大師 Khamis Henkesh魅力十足,盛會期間幾乎所有的現場伴奏都由他領軍;Khamis還有自己的樂器公司,他生產的各型鼓品質好,即使被我殺很多價,還是歡歡喜喜拉我合照。

美國的伊朗裔肚皮舞明星Suhaila Salimpur曾親口告訴我,她非常喜歡來開羅,更愛與中東鼓大師Khamis Henkesh合作;但是因為舞者太多,表演時間拖太長,Suhaila被安排在第二天零晨近三點才出場表演,即使這樣她也在所不惜。不過會場音響設備實在太爛,現場不是爆音就是feedback不斷;各位瞧瞧下面這段Suhaila與Khamis的表演,Khamis solo到一半簡直對音控忍無可忍,Suhaila還出面緩頰讓表演不至於中斷,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舞台經驗。建議大家看這段影片時帶上耳機或是接上好一點的喇叭,如此才可以聽出層次分明的低音doholla還有中音daff鼓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巴西來的巨星Soraya Zayed,她把埃及當成第二故鄉,在開羅已經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她的舞姿動感十足,有一種特殊的南美森巴風格,但又緊扣正統中東風味,尤其跟鼓手及樂團搭配更是天衣無縫;每當Soraya一出場一定得到全場熱烈喝采,連我的中東鼓老師Yousry都說她真的很棒。但是埃及政府卻意圖禁止Soraya在埃及表演,怕她搶了埃及舞者的飯碗。這可有趣了,埃及舞者往往被一般人歧視,認為他們違背伊斯蘭保守教義,等到外國人把這項傳統發揚光大,他們才開始考慮要尊重這個歷史悠久的藝術。


除了大師級人物以外,參加比賽的各國舞者也小看不得。開幕與閉幕表演收費昂貴,但是活動期間連續五天的表演與比賽卻是免費入場,還可自由拍照或綠影。我把握時機每天在會場觀摩,得到不少一手畫面。我發現世界各地來埃及取經的新秀不斷冒出,初生之犢不畏虎,她們白天認真上課,晚上積極報名表演或參加比賽,尤其是俄羅斯、義大利、法國與南美這些國家的隊伍幾乎占據整個大廳,從台上表演者到台下加油團都是精力十足,熱情不減。台灣一些舞者似乎到了晚上就沒力,不是回飯店休息就是逛街去,錯失免費又精采的表演,實在可惜。

2007年7月21日 星期六

埃及中東鼓大師 Yousry Hefni

在埃及音樂界,提到中東鼓大師Yousry Hefni,很多人都會豎起大拇指。他是頂頂有名的歌星兼肚皮舞巨星Lucy的專任鼓手,合作時間將近二十年。

照片最右邊的就是Lucy,站在她旁邊的就是Yousry Hefni

我的這次埃及之行,千方百計找到Yousry,拜他為師,看中的就是他鼓技的音樂性比其他鼓手強。埃及好的鼓手多如牛毛,年輕人為肚皮舞者伴奏時,一個比一個猛;但是我的老師Yousry很多時間是跟大樂團一起為Lucy伴奏,他強調演奏傳統中東音樂時,重點是旋律,因此鼓手必須練就更細膩的技法,還有多樣性的音色。

Yousry打鼓的準則,第一是技巧,第二是Sosda(阿拉伯語,「彈簧」),第三是放輕鬆。一開始我有點狐疑,技巧跟彈簧能扯上什麼關係?看了示範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他的手指真的像彈簧一樣,很多細膩的裝飾音都是彈指之間製造的。

Yousry非常酷,他大多數時間專注於音樂事業上;連錄音室的門壞了都自己修。Photo by Xiaoma

我喜歡Yousry打鼓時的沉穩,他沒有太多表情,人們容易專注於他的高超鼓技;Yousry又黑又矮,平時看起來像鄰家的歐吉桑,一點也沒有大師的架子。每次上課,老師還會為學生奉上又香又濃的阿拉伯茶。Yousry除了職業表演,還開了一家水煙館,常常下課後就請我抽個水煙,他對於我很能融入埃及的平民生活頗為驚訝。

十多天的課程,其實就是一種嚴格的修行。我住在尼羅河東岸的開羅市中心,因為那裡有背包族喜歡的便宜旅館,沒有冷氣,沒有電視;每天搭開羅捷運,一樣沒有冷氣,車上瀰漫的是汗臭,偶爾夾雜一些便宜的香水味,一堆怪裡怪氣的味道;我每天就這樣越過尼羅河到金字塔附近的Giza區,換乘便宜的小巴士,然後頂著烈日步行到Yousry的教室。

每天兩個多小時的課程,往往一種節奏就連打三十分鐘沒停過,除了訓練肌耐力,更訓練穩定度。當肌肉酸到不行時,Yousry示範用單手打節奏,讓左右手輪番休息,甚至可以邊打邊喝茶。大師最讓我折服的,是在沒有節奏班底的狀況下,一個人同時打出節奏與solo;要知道中東鼓來自於沙漠遊牧民族,它的特性就是什麼狀況下都能演奏,節奏來自於靈魂,鼓就是生活,就是展現能量的媒介。

2007年6月19日 星期二

埃及,我來了!


來到埃及逍遙了好幾天,快活地歲月不知年。在Kom Ombo神殿外的露天餐廳,埃及樂隊逐桌演奏,雖然不是什麼多了不起的樂師,但是老老少少又彈又唱卻是原汁原味的埃及傳統歌謠;我們自己身為台北街頭藝人,當然毫不吝嗇帶頭打賞,一時技癢,更毫不遲疑把他們的鼓搶來把玩一番。

順便一提我在YouTube放的影片”Issam in Taipei”,有外國朋友留言問為什麼其中有段落我們伴奏鼓手一個打”Saidi”節奏而另一個打”Maksum”節奏,好問題;那段即興演奏完全沒有經過練習或溝通,Issam並沒有嚴格要求我們怎麼打,只要穩就好,況且Issam在Solo時常常在各種節奏中快速切換,強調的是技法的靈活運用而不是單一節奏的展現。


其實Maksum或是Baladi都同屬Saidi家族節奏,我的埃及老師Yousry Hefni很詳盡地分析這些節奏的原始形態,例如"DD -t D- t-"在其他地區常被稱作Baladi,可是在埃及習慣叫Masmudi Sogaraya(意思是「小的Masmudi」);而"DD tD D- t-"聽起來像Baladi,但是在埃及還是被歸類為Saidi。一位來自南部Aswan的埃及朋友說他老爸就是個Saidi,意思是「很土的鄉巴佬」,所以,我們不必拿同一套(西方)標準去看民俗音樂,也就是說,在教學或是現代音樂領域,節奏細分成很多種,但是回到原始形態,誰是「正名」還是得靠自己的理解。

2007年6月5日 星期二

中東音樂節奏 (四)

既然有「小一」節奏,那當然有「大一」節奏了,那就是”Wahda Kabira”(也稱作”Wahda Tawila);基礎形式前四拍跟Wahda Saghira一模一樣,第五拍則是一個”Dum”或是”Tak”,最後三為休止符。Wahda Kabira是8/4拍(八拍為一個循環),比4/4拍(四拍為一個循環)的Wahda Saghira整整長了一倍。”Wahda Kabira”強調的是第一拍的”Dum”重音,還有第五拍的”Dum”或是”Tak”音。

這個節奏跟”Wahda Saghira”一樣,常用於古典阿拉伯音樂、詩歌或是傳統阿拉伯吟唱,也常見於"Mawal"古典詩歌即興演唱。


2007年5月31日 星期四

中東音樂節奏 (三)

接下來介紹一種慢板節奏──Wahda Saghira,Wahda阿拉伯文的意思是「一」,指的是第一小節第一拍的"Dum"音;saghir是「小」,意思是,以四拍為一次的短循環。

這個節奏常用於中東古典詩歌,緩慢而優雅,表現出一種寂靜的美感;傳統上肚皮舞者以這種節奏表達溫柔婉約、深情款款的感覺,在舞台固定的一個點上做動作,醞釀下一個快節奏的情緒。

Tabla鼓手在編曲時,常用Wahda Saghira引出較快速的節奏,如Baladi、Maqsum甚至Malfuf。舞者通常把重拍搭在此節奏的第一個”Dum”鼓點,然後聽音樂的旋律或是接下來鼓的”Tak”音,加入更豐富的手勢或是動作。Wahda Saghira打法很輕巧。

阿拉伯半島地區的"Adani"、敘利亞的"Wahda Shami"以及整個中東北非地區最常見的"Malfuf (Laf)",跟"Wahda"系列都同屬「1 4 7」節奏家族。

2007年5月3日 星期四

中東音樂節奏 (二)

Ayoub(Ayub or Ayoup)在埃及又稱作Zar,是一種神祕的儀式性節奏。Zar的意思是「神降給人的懲罰及苦難」,來自阿拉伯語的”Ziara”;在古老的北非,相傳邪靈容易附著在女人身上,Zar這種儀式就是為了要甩掉邪靈;後來衣索比亞奴隸把Zar儀式傳到埃及,演變成一種群舞,通常由七位女性參與,一位吹ney(中東直笛)的樂手,加上幾位鼓手打Ayoub節奏,一開始很慢,然後配合舞者規律甩動長髮,越來越快,最後進入一種狂喜狀態。 埃及人常說,如果你感覺有事情困擾你、覺得沮喪或是染病上身,那就是要跳Zar了。雖然古蘭經裡確曾提到惡魔一詞,但是Zar卻不能跟伊斯蘭教混為一談,埃及甚至曾經明文禁止Zar這種地方信仰繼續流傳。不過在一些場合偶爾還是可以看到Zar,其實把它當藝術表演來看就好。

至於Karachi節奏是Ayoub的對照,兩節奏剛好是”dum”跟”tak”對調。

Fellahi意思是「農夫的」,因為埃及的農夫講話或唱歌速度很快,喋喋不休的樣子很有趣,所以「農夫」成了快節奏的代名詞;Fellahi的節奏型態類似Ayoub,只不過速度是它的一倍以上,並加入很多絢麗的裝飾音;另外,伴奏鼓鼓手打的Fellahi聽起來像是快速的Maqsum。

最後要提到的節奏是”Malfuf”,這是中東音樂裡最常用的節奏之一,很多鼓手喜歡在舞者進退場的時候打”Malfuf”,我也不例外。;相傳Malfuf來自於阿拉伯游牧民族的遷徙過程,人馬雜沓聲響再加上駱駝與羊脖子上不規律的鈴鐺聲,貝都因人就這麼用手鼓把這樣的聲音表現出來。

”Malfuf”意思是「捲」,它俗稱「147節奏」,也就是把一拍分成四個十六分音符,兩拍就有八個點,重音落在第「一」、「四」、「七」點上,唸法是:12345678……

"Adani"是流行於阿拉伯半島與波斯灣地區的節奏,它跟"Malfuf"非常像,差別是Adani多一個dum音,所以Malfuf打起來是"D - - t - - t - ",而Adani打起來就是"D - - D - - t - "。

我一直建議舞者要試著去認識不同節奏的特性與意義,這樣跳起舞來才會更有深度。以下這段影片是Jillina與Issam表演的經典,裡面幾乎展現了所有重要的阿拉伯音樂節奏,鼓手們與舞者精湛的默契令人讚嘆;這裡面雖然有即興,但是我確信他們是經過多次排練的;Issam在台北時曾跟我說,他幫Jillina編的solo不會拿給其他舞者跳,因為每個人的特性不同。我分析了這段影片的Drum Solo,大家對照教材去練習吧!不過我建議鼓手們基礎功沒練好之前,不要強硬模仿Issam花俏的solo,因為你的速度跟力道都比不上Issam,模仿成四不像反而讓節奏不穩定,而且一旦指法與音色打壞了,以後可很難糾正回來的。

Jillina Dance (derbake solo)




以下是這段影片中各種節奏出現的時間碼:

00:00~01:25 Fellahi
03:08~03:50 Adani 
04:20~05:22 Maksoum
06:28~08:05 Ayoub to Fellah

2007年4月27日 星期五

中東音樂節奏 (一)

阿拉伯語」Usul」---「烏蘇爾」,意思是「規則」,用鼓來演奏烏蘇爾就成了「節奏」;自古以來,烏蘇爾都是透過口耳相傳來學習,學會背誦節奏才容易打,而真正演出時會加入更多即興。

阿拉伯音樂的組曲(或稱調式、樂音)叫做木卡姆(Maqam),在這裡暫不討論艱澀的樂理,主要還是聚焦在節奏上。記得我第一次在埃及南部的努比亞沙漠地區遊歷,當地人唱民謠時總是打著一種節奏:咚咑—咚 咚—咑……」,當地人稱此節奏為為"Saidi",Said在地裡上指的就是上埃及」(埃及南部高原,尼羅河上游地區),這地區的男人們閒來無事喜歡練練身子,拿著棍子磨練打鬥技法,久了就變成一種舞步;同類型的節奏還有“Baladi”(埃及人原稱它叫"Masmudi Saghir")與“Maqsum”。

下面的樂譜綜合了各家學派Tabla鼓手或音樂家(如Khamis HenkeshHossam RamzyIssam HoushanRaquyAmir NaoumUncle Mafufo以及Mario Kirlis等)的教材,整理出一套適合教學的東西,是紮紮實實的基礎節奏;這些節奏不是某位特定人士發明的,沒有專利可言,非常歡迎同好下載轉貼。不過我不太贊成的是鼓手邊看譜邊打鼓;既然是民俗音樂, 就有很多即興演奏,我遇過的伊朗與埃及老師甚至不讓你寫譜,只要求你記在腦海裡,會唸一定會打。

Saidi、Baladi和Maksoum都是4/4拍,前三小節是基本型,第四小節是變化型,進階演奏可以在每一個小節加上裝飾音變化,但是"Dum"的根音千萬不要忽略,因為那是肚皮舞者在跳舞時必須注意的指標性符號。

知名鼓手Issam講過一句話:中東鼓的打法各有巧妙,沒有對錯之分,只要勤加練習基本功、節奏穩定、音色優美,你就是好的鼓手。



上圖是傳統記譜法,譜上記號R=右手,L=左手,D="Dum"音,t="tak",k="ka",g="grab"


下圖為通用簡譜記法,可參照傳統譜練習。(Xiaoma製作)






2007年4月12日 星期四

中東音樂在伊斯蘭的定位

既然要發行專業「中東鼓」部落格,少不了要消化一些歷史知識。

提到中東一詞,認識必須認識伊斯蘭(Islam,「和平」之意,在中國稱「回教」,但現今已正名為伊斯蘭);穆斯林(Muslim,意思是「順服者」,也就是是回教徒)在這塊區域佔絕大多數,他們一切的生活作息與生老病死都是順從唯一真神阿拉(Allah)的旨意,當然,音樂也不例外。

先從西元622年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之前說起,阿拉伯地區此時稱作Jahiliyah---「蒙昧時期」, 說白一點就是無知的年代。有不少遊唱詩人,他們寫詩作曲,能唱能演奏樂器,從鄉間到宮廷,保存了各地特色的音樂。阿拉伯、希臘、印度和中國音樂並稱世界四大音樂體系。伊斯蘭創教之初,阿拉伯帝國伍麥葉與阿巴斯王朝興起了宮廷音樂,各地歌手或詩人被徵召到宮廷表演,形成阿拉伯音樂的盛世;後伍麥葉時期融合了希臘與羅馬文明,也吸收波斯與土耳其音樂的精華,在當時統治領域的最西邊---西班牙,形成了Al-Andalus,成了阿拉伯古典音樂的代名詞;伊斯蘭文明藉由藝術文化一併將阿拉伯科學、天文學與醫學等發揚光大。



中世紀畫家Giulio Rosati 的中東風格畫作"The Dancing Girl"注意右下方兩位鼓手打的鼓,差不多是現代版Tablah的定型

另一種樂手是Qaynah,古代「卡依納」歌女經過嚴格的演唱訓練,傳唱無數阿拉伯詩歌或是貝都因游牧民族歌曲;而卡依納在古代阿拉伯城市或是商人出沒的驛站還兼具女侍的身分,她們常常穿著清涼甚至提供情色娛樂,就為了讓王公貴族或是富商多掏一些錢出來。 這些「卡依納」到了二十一世紀還沒有消失,但表演性質可能已經走了樣。多年前我造訪阿拉伯半島的巴林還有阿曼,所謂的dancer只是隨便扭扭,然後不斷向台下男人拋媚眼要求打賞;巴林的表演場所通常委身於高級俱樂部或飯店,是嚴謹穆斯林的禁地。其實在波斯灣富有的阿拉伯國家,不少歌手都是來自戰亂地區,有的表演還算專業,他們如果留在家鄉只能受苦,一輩子被埋沒,我對他們很是同情。

埃及在二十世紀初奠定了阿拉伯音樂的龍頭地位,1932年開羅的國際阿拉伯音樂學術研討會後,保留了大量的阿拉伯音樂史料與錄音,最著名的埃及女性音樂家Umm Kulthum就是這時期的代表人物,她把伊斯蘭信仰注入音樂中,把古典詩詞與現代音樂巧妙結合,她的音樂至今仍在中東世界傳唱,膾炙人口。
伊斯蘭教創立之後,主張嚴格解釋教義的伊斯蘭學者當然不許這些歌者繼續提供娛樂,認為「糜糜之音」會擾亂信徒的心思,害他們無法虔誠禮拜。西元1979年伊朗發生宗教革命,最高精神領袖何梅尼甚至說:「音樂就像麻藥和酒,會麻痺人們的理性和判斷力」。 難怪我在伊朗想買流行音樂CD,老闆總是偷偷摸摸,再三確認後才用電腦複製給你。
但是喜愛中東音樂的人不必氣餒,古蘭經裡沒有明顯規範過「音樂」,伊斯蘭教也不全然反對音樂。伊斯蘭「聖訓」(紀錄先知穆罕默德一生言行的經典)曾提到,穆罕默德初到麥地納時,當地婦女是站在屋頂上擊鼓高歌歡迎他的。這是Def(或Daff,流行於中東地區的一種單面手鼓)首次被記載於伊斯蘭教史籍裡。有一次穆罕默德參加安薩族的婚禮,特地吩咐妻子阿伊莎帶一些會唱歌的人去,因為他知道安薩人喜愛詩歌。還有一個故事更顯示先知從來沒有禁止民間音樂;穆罕默德的追隨者阿布.巴克爾在某一個節慶中看到兩名女子又唱歌又打鼓,立刻加以制止,穆罕默德卻說:「讓她們倆唱吧!這是年節少不了的事。」


法國畫家Philippe Pavy於1889年所畫 "Bride arriving in a village Biskra, Algeria" ,這是地中海南岸北非一帶典型的阿拉伯婚禮
即使到了現代,在伊斯蘭齋戒月期間,負責叫拜的人會邊走邊敲mazhar(一種類似daff的單面小手鼓),穿梭在大家小巷提醒人們做禮拜。而這種frame drum(以木頭為框,繃上獸皮的單面鼓)更是各種節慶與婚禮必備的樂器。埃及的婚禮,通常就是由一群def鼓手,打著zafa節奏帶領新郎新娘繞場。
以上部分文字資料出自蔡宗德先生所著的「伊斯蘭世界音樂文化」一書,再加上我個人在中東世界所見所聞;下回要開始分享我親自在中東地區拍的音樂記錄片段。

2007年4月10日 星期二

中東鼓的歷史

從文化的角度,廣義的中東地區範圍很大,東起伊朗,北到土耳其,西邊包含北非的埃及,南邊則是整個阿拉伯半島;但是中東國家不完全是阿拉伯人為主的國家,中東音樂也不是只有伊斯蘭音樂;伊朗雖然多數信奉伊斯蘭教,但主要人種是波斯人,說波斯語;土耳其穆斯林人口佔大多數,但是主要是阿爾泰語系的突厥民族,以上地區還包括為數不少的庫德民族。

「中東鼓」,顧名思義是流傳於中東地區的打擊樂器,經由阿拉伯帝國或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版圖擴張,它也傳到了北非、南歐以及環地中海等地區;中東鼓有各種不同的型式,在各個地方也有不同的稱呼;當今談到中東鼓,大家公推Tabla(或是Tablah,阿拉伯語;土耳其語稱Darbuka)為代表,這種樣子像高腳杯的打擊樂器是中東音樂不可或缺的元素,更是舞者倚賴的節奏之王。現代Tablah定型的時間大概百年上下。網路上有關中東鼓的文獻非常少,穿鑿附會很難查證;例如有一說最早的中東鼓曾出現在摩西出埃及記,這種說法可以把它當神話故事聽聽就好。


中東打擊樂器之王--- Tablah ,這個鼓是埃及製造,以鋁取代舊式的陶質,鼓皮也由獸皮換成塑膠製品;外殼的珍珠母貝呈現伊斯蘭藝術特有的對稱圖案。(photo by Ma, Jun Ren)


埃及艾德夫(Edfu)神殿的壁畫雕刻,左邊幾位女性正打著手鼓歡迎征戰歸來的法老王,這種單面框鼓(daff, bendir, riq)才是真正年代久遠的中東鼓。(Photo by Ma, Jun Ren)




敘利亞大馬士革民俗博物館,下方為傳統陶鼓darbuka,右邊牆上掛的是鈴鼓。(Photo by Ma, Jun Ren)

除了阿拉伯帝國,波斯帝國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也都各自發展出優美的藝術與音樂,這三個帝國之間的文化更是互相影響。波斯有不少描述舞蹈的古畫與詩歌,其中甚至有很多鼓手是女性;鄂圖曼土耳其時期的宮廷音樂舞蹈極盡炫麗,更出現世界最早的軍樂隊,鼓手肩負激勵戰士的功能。










上: 西元16世紀波斯畫,這些樂師大多是吉普賽人,下方可見女性鼓手
下:西元1592年的土耳其軍樂隊
但是走在今日的伊斯坦堡街頭,我發現土耳其古代的宮廷音樂與舞蹈,許多已經被現代西方流行文化取代。而伊朗在70年代宗教革命之後,政府查禁任何跟歐美有關的流行文化,禁止那種聽了令人想跳舞的音樂,搖曳生姿的舞蹈更是完全被打壓,當局只准許宗教音樂或是民謠繼續流傳;但是伊朗卻因此發展出極至的器樂演奏技巧;著名的伊朗”Trio Chemirani”打擊樂團曾兩度來台演出,父子三人打Tombak (Zarb)的技巧出神入化。
伊朗的 Tombak(又稱作Zarb)。 (photo by Ma, Jun Ren)
回到鼓的話題,針對高腳杯狀的中東手鼓,我把世界各國對它的稱呼做個整理,因為音譯的關係,可能有些英文字母稍有誤差,但不必拘泥,其實這些名稱唸起來就是鼓的聲音或是打法的描述。

Doumbek/Doumbeg (美國等英語系地區)
Dumbul/Dunbul (亞塞拜然)
Tarambuke (巴爾幹半島)
Tombak/Tonbak (伊朗)
Zarb (伊朗,但此字來自於阿拉伯語,意思是「彈指」)
Darbuka/Dumbelek (土耳其)
Tablah/Tabla/Tableh (阿拉伯地區,這個字是最通用的名稱)
Derbakeh (黎巴嫩)
Toumbeleki (希臘)
Zairbaghali(阿富汗) (達利語 Zair=在下面,Baghali=腋下)

2007年4月6日 星期五

一切就從ISSAM開始

“Keep on drumming and keep the drum alive.”
這是中東鼓大師Issam Houshan送給Xiaoma的一句話。

轉眼間我研究與演奏中東鼓將近兩年,在台灣的同好也越來越多,但是網路上一直沒有一個真正探討中東打擊樂器或是中東音樂節奏的園地。不少人鼓勵我快點推出此類的部落格,可是我一直以工作忙搪塞,甚至基於記者的職業病,認為應該要等到資料蒐集完整再公佈。自從Issam親筆寫下這句座右銘勉勵我,我想,我還在等什麼?

The Bellydance Superstars (BDSS)來台表演之賜,我終於逮到機會一見大師真面目。除了肚皮舞者,鼓手Isaam幾乎就是這個號稱世界最大肚皮舞團的靈魂人物。先前經過幾次聯繫,希望他來台順道教授進階課程,Isaam一口答應,非常親切。至於教學內容,以後我會陸續在此公開,甚至辦workshop分享給同好。

Issam這次帶給台灣觀眾許多驚喜,除了第一次公開為Jillina新編的drum solo,還帶來知名樂器公司REMO為Issam量身訂製的新鼓──”Soloist Doumbek”。這個新產品的鼓身採用合成木製品,外觀加上特殊烤漆;REMO被公認是最好的打擊樂器製造商之一,REMO Skyndeep合成鼓皮竟然可以做得跟魚皮非常接近的,無論是聲音或是外觀。打過中東鼓的朋友都知道,埃及製造的tablah是最受歡迎的中東鼓之一,但是Issam說他們有些產品不夠細緻,品管不夠嚴格;而魚皮雖好,但遇到潮濕氣候根本不適合演奏。REMO接受他的建議,做出這款新鼓,讓他非常滿意。Issam在台北時還大方把鼓留給我保管一天,不過我發誓我沒有拿它來當枕頭!

大師加上新鼓,但是台北場的演出卻是差強人意,因為音響真的很糟糕。低音部份”dum”的聲音根本沒出來,高音的”tak”也不夠細緻,整場聽到的都是中音,而且是那種麥克風快要”feedback”的聲音。我只能說台灣的音響公司似乎只熟練流行音樂,對於世界音樂,真的要加把勁了。

剛剛提到的驚喜還有Jillina在台北的大師營,Issam突然現身為大家伴奏,我看那天參加的舞者幾乎都high翻了,大概每根神經都被Issam的鼓聲挑動起來。Issam選擇在台灣首度發表為Jillina編的新節奏,因為說他蠻喜歡台灣的,而且強調台灣比韓國好。Issam當天還邀我一起在Jillina的workshop演奏,這真是一項殊榮;值得一提的是平常他一個人獨奏,為了節奏的延續而打得比較趨向簡單平穩;我們在一旁墊節奏,Issam完全施展solo的功夫,所以大家跳得激情不是沒道理的。

以下影片是Issam帶領演奏,完全即興,沒有經過任何排練;很可惜我那天感冒沒精神,演奏到一半還要擦鼻涕,不過我相信觀賞者的目光是完全放在Issam的神奇之手。